他是卓越的戏曲家,京剧表演艺术家,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。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,后来又勇于革新,编演新戏,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。他所创立的 “梅派”艺术,继往开来,影响深远。
梅兰芳出身京剧世家,八岁学戏,演旦角,对京剧旦角的唱腔、念白、舞蹈、音乐、服装、化妆等都有创造和发展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,世称“梅派”。代表剧目有《宇宙锋》、《贵妃醉酒》、《霸王别姬》等。曾任中国京剧院、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,中国文联、中国剧协副主席。有《梅兰芳文集》、《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》和自述传记《舞台生活40年》。
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,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。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,品德高尚,演技精堪,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。
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。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,是 演旦角的。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,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。伯父梅 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,为京剧、昆曲伴奏,会戏很多。梅兰芳在长辈的 熏陶下,从小就喜欢看戏、听戏。
八岁的时候,他开始学戏了,学的也是旦角。男孩子学旦角,扮演女角 色,唱、念、做,都要模仿女性,用假嗓唱、假嗓说。这就需要刻苦练习。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。有时候一出戏,老师教了多时,他还没有学会。有一次,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,生气地说:“不行,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!”
梅兰芳脸红了。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,就用心琢磨、反复学。一 段唱,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,他却要唱二三十遍。渐渐地,他练出了一条又 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,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。成名之后,他有一次又 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。老师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!”
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非常的好学,这从他小时候学戏时的刻苦劲就能够看出来。
梅兰芳由于眼睛啊没保护好,患了轻度的近视,不仅眼珠转动不灵活,而且还迎风流泪。唱戏对眼睛的功力要求很高,眉目传情,离了眼睛这一表现手段,唱戏的整体效果都会大打折扣,所以,梅兰芳因为眼睛不好,可是伤透了脑筋。
朋友们纷纷给他支招,这个说点揉按摩管用,那个说枸杞菊花管用,他都一一进行了尝试。后来有个朋友告诉他养鸽子管用,他就又试着养起了鸽子。每天清早他都要给鸽子喂食、放飞。鸽子在天空盘旋后,愈飞愈高,愈飞愈远。梅兰芳的眼睛追随着鸽子不断的转动,尽力追踪那渐行渐远的鸽群,当鸽群最后消失在天边的时候,梅兰芳也望到了天边。
如此坚持了几个月,梅兰芳的近视果然好转了,不知不觉中,眼珠也变得灵活了,迎风流泪的毛病也消失了。从此,梅兰芳是更加喜欢养鸽子了,鸽子越喂越多,最后他的鸽子由开始的三五只增加到了三百多只。
梅兰芳养花可不仅仅是因为花好看,可以打扮庭院,他喜欢种牵牛花,也是为了向牵牛花学习。你看,他在演出时头上戴的翠花和身上穿的行头,那可都是很有讲究的,至于如何搭配好颜色,那可不是一件随便想就这么简单的。正是千变万化的牵牛花启迪了梅兰芳,哪几种颜色配合起来鲜艳夺目,哪几种颜色配合起来素雅大方,哪几种颜色不能搭配,哪几种颜色看起来别扭难看,这些技巧都是他在观察牵牛花时感悟到的。
梅兰芳为了种好牵牛花,还读了许多关于养殖牵牛花的书籍。他亲自撒种、育苗、给花搭花盆、绑架子,这样一年年下来,他家的院子里就成了牵牛花的世界。观众们只知道他演出时头上戴的翠花,身上穿的行头色彩搭配的是越来越漂亮,越来越和谐,却不知道这里面还有牵牛花的功劳呢。
痴迷于舞台表演艺术的梅兰芳,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,不光向动物学习,向植物学习,生活在他身边的每个人都成了他学习观察的目标。有一次,他对自己表演的旦角吃惊的神态感到不满意,总是改来改去的,一次次的尝试,可还是没有找到最满意的方式。有一天,他看到妻子在给他整理衣服,心中一动,抄起身边的兰花花盆,就猛的砸向了地面,“哐当”一声巨响把妻子吓了一大跳,一声尖叫“哎呀”,衣服也就被扔得好远了。梅兰芳却笑了,因为他已经捕捉到了妻子的神情和动作。
正是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演好戏,所以在生活中他时刻揣摩各种人物的动作细节,这样他才会把每个人物都演的是那么的生动。